“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试点以来,取得积极进展,但也出现一些痛点难点问题,试点效果呈‘两低三不’漏斗状,即建立账户人数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比例低、已缴费人数占建立账户人数比例低;产品供应不均衡、选购渠道不畅、民众参保愿意不强。”5月21日,在2023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中国保险资管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谈及个人养老金制度现状时表示。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有3038万人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其中900多万人完成了资金储存,储存总额182亿元,人均储存水平2022元,购买产品总额110多亿元。648款个人养老金产品以银行类定期存款为主(约占72%)。
曹德云表示,从个人养老金的参加人情况看,绝大多数参加人在银行开户,但各个开户行仅提供其代理的产品,参加人并不可以自主选择及购买到制度中所发行的所有符合规定的个人养老金产品,参加人也不可以在不同商业银行之间变更其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从产品销售端看,绝大多数个人养老金产品在不同商业银行平台上架,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在产品上架过程中面临银行渠道费高、流程周期长等痛点难题,当前运行机制不利于个人养老金业务整体、长期、共赢发展。
另外,目前还存在个人养老金制度试点优势特征不明显的问题。曹德云指出,除部分人群可享受税收优惠外,个人养老金制度试点中产品、金融服务等优势特征不明显。除个人养老金产品与制度外,其它个人商业养老金融产品几乎无差异,如个人养老金储蓄存款中的各项定期存款产品,制度内、制度外同样的利率/收益率,但制度内无法享受税收优惠的人群需要为该部分储蓄缴税,即制度内同款产品最终收益率比制度外收益率低。
曹德云认为,改变个人养老金参与不及预期的现状需要综合考虑个人养老金定位,不断从制度运行机制、参加人的参与便捷性、市场机构参与可持续性、产品与服务差异性等方面增加制度本身的吸引力,维护个人养老金制度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看,曹德云建议加大养老金融产品的服务创新,进一步出台政策鼓励金融机构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相关金融机构应做好产品细化和客户分层工作,加强合作、不断优化完善养老金融的产品体系,深耕客户养老投资需求,研发提供有吸引力的可为参加人带来长期稳健回报养老金融产品。
在投资方面,养老金投资运营应秉承安全第一,统筹管理流动性、收益与风险。曹德云建议在制度层面,计提资本因子、计算权益投资监管比例方面给予一定优惠,同时可考虑适当给予养老金资金投资养老医疗健康产业政策上的支持,进一步加快养老生态圈建设,给予民众养老服务更多消费场景。